以往都認為傳統市場的菜色多樣、新鮮,
偶而還能殺價搏感情,
隨著工作型態與時間轉變,
下班順道繞進超市買菜成習慣,
雖然價格貴了一些,
菜色品項比傳統市場單調。
但是魚、肉都已有處理包裝
蔬果也都洗去泥土分級
不用擔心別人手髒還挑菜
回家料理更省事,
還能一次購足其他東西
到全聯採買生鮮的比例、時數,
早已遠高於上傳統市場買菜。
賣生鮮代表的是從產地到冷藏櫃必須維持鮮度,
全程冷鏈運送需耗費巨資建置冷凍倉儲。
近年還結合外送平台推出賣場價的生鮮外送
以成本計算來說絕對是賠錢的,
為何明知不划算還要幹?
這就是企業經營思考不同之處,
用厚實的資本築起一道不易跨越的門檻,
用資本換取時間來養成民眾的消費習慣。
就像街頭巷尾的超商,打趴所有的柑仔店,
購物、繳費、宅配、兒童安全守護…
多元服務讓台灣人不能沒有它的存在。
就未來十年內來說,
都會區裡的傳統市場不會消失,
但是年輕人到賣場買菜會成為每天的習慣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