決定的瞬間
這是許多學攝影的人都常聽到的名言,甚至被奉為紀實攝影的圭臬,
出自法國攝影師亨利·卡提耶-布列松(Henri Cartier-Bresson)的著作。
他曾說:「攝影,照我的想法,就是繪畫速寫,憑直覺完成,不容修改。」
經過計算的自然
愛用50mm的標準鏡頭,反對畫面的裁切;
「等待」、「觀察」、「思考」是布列松拍攝缺一不可的基底。
看似意外、自然的畫面,其實都是經過腦海縝密的計算與推敲。
特展內容
這次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「布列松在中國」特展,
展出約170件布列松到訪中國的作品之中,部分來自1949年國共內戰時期,
受Life雜誌委託進入中國拍攝「北平最後的日子」專題。
另一部份是1958年布列松再訪中國,在官員陪同下所拍攝的大躍進、人民公社等歷史事件。
原版作品真實呈現
布列松基金會遵照布列松遺志不再沖洗複製照片,因此本次展出均為原件。
並首度展出電報、印樣、
圖編影響觀看的衝擊
從Life雜誌刊登出來的照片,與布列松其餘拍攝的作品,可以看出有著不同的選片角度。
Life雜誌強調新聞攝影的紀實、重點,人物角度與情緒較為強烈。
而布列松則著重人物神情,透過構圖讓人與環境交流。
像是1948年一位觀行者經過紫禁城午門的照片,
在Life雜誌與畫刊(illustrated,1949.01.29)版面呈現殊異。
而1949年北平系列的life(a last look at Peiping).
同樣一張上海民眾簇擁排隊搶購黃金的照片,在不同媒體的版面呈現截然不同的風格。
其中尤以晚間畫報(le soir illustre 1949.03.03)的版面配置,圖像性特別強烈。
在舢舨上的男人(1948年12月)即使在紊亂的線條中,仍明確地將人物置於「井字構圖」
1949年7月-9月,共產黨完全已取得中國政權,
布列松為取得赴印尼簽證,在上海拍攝的畫面必需全部送交審查,
所以他並未拍攝任何批判的影像,僅紀錄社會生活變遷,而這一些照片則帶有強烈的布列松風格。
宛如麻雀在人群穿梭獵鏡
透過多媒體(照片、雜誌版面、紀錄片)讓民眾可以更瞭解布列松的影像風格。
在1959年的黑白無聲紀錄片中,布列松宛如麻雀般在人群裡穿梭跳躍,在街頭拍攝行走的情侶,
布列松甚至出現翹起小腿的有趣畫面,只為捕捉想要的畫面。
觀點的建立順序
身為影像的欣賞者,閱讀文字說明或是先看影像解讀,其實各有優缺點。
布列松:「事實並不有趣,重要的是看待事實的觀點」(1973)
我習慣先看照片,希望透過觀看,感受影像帶來的直接衝擊。
事後反觀文字說明,對照自己先前的解讀
倘若先閱讀圖片說明,深怕帶給自己先入為主的限制。
然而我在從事採訪工作時,礙於於時間限制,反倒會先閱讀資料了解背景,讓自己能更快速進入狀況。
影像與文字詮釋的矛盾
布列松在1958年重返中國大陸拍攝,畫面呈現人們冀求奮起的神情、社會平等……
然而自己的傾共立場所拍出的的影像,與時值冷戰時期的雜誌媒體,出現了文字與影像矛盾的情況
直到現在,類似的狀況不時仍出現在媒體當中。
Life、The Queen、Paris match、EPOCA四份雜誌分別以全列版面的方式,黑白與彩色影像並陳。
視點 & 觀點
透過預想與形式,布列松讓看似與自身無關的人、事、物進入觀景窗,
藉由鏡頭與照片的呈現,從「視點」轉化為「觀點」。
布列松的作品展現報導攝影師的觀點,事件不只是發生的結果,而是透過鏡頭說成故事。
攝影人的雙重面向
布列松曾被問道:
「
「
從事新聞工作20年,對我來說新聞影像是貼近生活的,卻需抱持不斷質疑的態度。
誠如布列松所言,我也一直於外在感知,和內心感受兩者之間游移。
布列松在中國1948-1949 / 1958 特展
時間: 2020.06.20~11.01
地點: 台北市立美術館3A
票價: 全票30元 , 優待票15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