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論是興趣或工作,攝影師隨著時間與經驗的累積,
作品當中慢慢會形成屬於自己的風格,
不僅反映出攝影者自己的內心世界,
透過獨有的風格呈現讓人一見作品就能直接聯想到特定的攝影師。
攝影術從1862年至今走過158個年頭,歷經不同文化思潮,
不論是技法與拍攝風格,
想要再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「神來一筆」並不容易
卻不意味著自己就別去追求,
因為風格的建立,象徵著攝影者的觀點與存在。
但是該如何去建立自己的風格呢?
可從下列六種方式著手實踐
1.感興趣的題材
攝影題材範圍很廣,舉凡風景、生態、人物、文化、建築……,
先找出自己感興趣的面向。有興趣才有拍照的動力與熱情。
畢竟風格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,
往往需經過數年甚至更久,假如沒有熱情很難持續下去。
2.多拍
找到自己喜歡的題目之後,接下來就是多拍。
這不是指對著同一個被攝體狂按快門,這樣拍一張跟拍一萬張的意義是相同的。
透過長時間的拍攝,累積經驗並修正才有辦法做到,
天底下沒有一本書或是課程,看完就能讓你天下無敵,一路打通關。
3.重視內容
許多攝影新手會糾結在該買甚麼器材好?
隨著科技演進,不管是智慧手機、單眼、無反…器材越來越方便
相機鏡頭就像畫筆,越高檔的設備當然有助於影像品質的提升,
然而作品最終還是回歸創作者的思維,
有好的想法與創意,就算是手機也能拍出讓人感動的影像。
4.細節
許多好照片,其實都是經過精心的設計,
就算狀似最自然、不經意的街拍也是如此。
從「小」著眼,攝影師必須隨時隨地透過眼光掃描,
找尋光線、色彩、線條、對應的時空等素材,
透過內心計算找出最佳的組合方式。
5.挑片
數位影像跟底片拍攝最大的差異在於張數,
以往一卷35mm膠捲不過才36張底片,拍完還要換片;
即使有相機有連拍功能,攝影師按快門還是會有節制。
來到數位時代,只要記憶卡夠大,許多人拿起相機就像機槍掃射。
瘋狂按快門最大的好處是精彩照片不怕漏,但緊接而來的就是面臨選擇困擾,
要從眼前上千成百的影像當中找出好照片,這考驗著攝影師篩選的能力。
若是能在拍照的當下,明白自己想要的畫面,就不會浪費成本
(相機快門、coms感光元件,都是成本的耗損)
6.內容的統一
當拍攝的經驗日趨豐富,也代表能力的提升,
此時就該開始思考「均一化」。
不論是題材的設定,或是呈現的手法,
大量且相同的模式才會讓觀眾印象深刻,
看到作品就能直接與攝影師的印象做出連結。
每個攝影師的風格不可能完全一樣,
畢竟身處的環境、學經歷背景、人生歷練、年紀、性別……
都足以影響作品的風格呈現。
透過大量的拍攝累積,例如每隔兩、三年就重新審視一下自己曾經拍過的照片,
慢慢地就能找出屬於自己的攝影風格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