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906攝影群 (3).jpg

低薪競業

許多人常用「小時不讀書,長大當記者」來諷刺媒體亂象。

台灣傳播圈從解除報禁,歷經有線電視開放、數位媒體、影音串流誕生…..自始百家爭鳴。

 

VIN_0165.jpg

 

以往培育一位新聞從業人員必須耗費大量的時間與資源,

如今基於成本考量,與傳媒平台眾多的環境下,對業主來說記者的供給增加,意味薪資可以減少,

裁一個資深員工可以請兩個年輕耐操的肝。

 

117908953_10158445746904014_2300044216738336897_o.jpg

 

養成時間短,經驗不足

許多記者不乏公立大學之類名校,甚至留日、留美。

所以民眾用不讀書來論斷記者的素養,與新聞品質實在沒有對應的關係。

因為傳播管道變多,對於想進傳播界的人看來,限制減少了、機會也變多了。

 

VIN_0803.jpg

 

過去透過師徒的經驗傳承變成靠新人自己摸索,

一些不甚妥當的新聞操作,新鮮人會誤以為原來新聞就是這樣做,也就這麼以訛傳訛,

造成日後民眾對新聞從業人員的負面觀感。

 

601323_10150916697689014_1367090691_n.jpg

 

待遇與工作不成比例

其實就薪資與時間成本來說,現今的新聞工作待遇普遍偏低,而且工作風險大。

就算每則新聞行程不過1.5~2鐘頭,但是每則新聞之間的空檔有時很長。

看似閒閒沒事的記者,頂多能去喝杯咖啡哪兒也不能走,深怕公司緊急電話CALL來,需要立即趕赴現場;

有時則是同一時間不同長地需要趕場,不少同業為了趕新聞而出意外的事情時有所聞,

這時候公司只會說「辛苦了!」、這是個人行為與公司無關……之類。

 

VIN_0378.jpg

 

除了文字記者有機會往資深主官職升遷,

攝影記者頂多當個攝影組長,甚或攝影中心主任而已,

傳播圈的階級差異就這麼成形。

既然待遇和工作壓力這麼不成正比,為何還要擔任記者一職?

最大的吸引莫過於能站在事件發生的第一線,感受因採訪造成腎上腺素激發的快感,

以及向眾人傳播訊息進而改變社會的成就感。

 

1069897_10151722375719014_112497230_n.jpg

 

監督社會保障民眾

以2020年初發生的武漢肺炎事件為例,這是繼16年前SARS之後最大規模的傳染病,

人們生活的一切都被改變,口罩變得跟衣服一樣是生活必需品。

然而卻有不肖業者將大陸不合格口罩混充台灣製,甚至以國家隊名義販售,影響國人健康甚鉅。

此消息經媒體披露後舉國譁然,政府才開始亡羊補牢。

 

VIN_3553.jpg

 

此外,政府因國際情勢欲與美國交好而開放帶有萊克多巴胺(瘦肉精)的美豬進口,

若無媒體監督政府,民眾可能連自己吃下甚麼肉都搞不清楚。

若用亂源一詞來評斷媒體的存在確失公允。

 

VIN0427O.JPG

 

記者採訪的無奈

這個月發生許多新聞,都是藝人猝死的消息,

為了報導藝人們對於事件的情緒與看法,各家媒體在藝人靈堂前跟著「守靈」也成常態。

打從殯葬公司一早開門到晚上拉下鐵門,每天工作經常超過12小時,

而且隨時都是處於緊繃的狀態,記者比家屬還要認真守靈。

 

VIN_0146.jpg

 

VIN_0239.jpg

 

 

看到前來弔謁的藝人朋友,記者一窩蜂衝上前拍照、堵麥,為了就是要取得藝人的隻字片語以及表情。

進入靈堂走路不過數十秒的時間,藝人外加口罩、墨鏡、漁夫帽全副武裝,

每個記者必須睜大雙眼、緊按快門,因為0.1秒的誤差就是有拍到與沒拍到的差別。

 

未命名-1.jpg

 

優質新聞,閱聽者不買單

不少民眾也質疑媒體為何不推出「優質」的新聞報導?

其實線上從業人員何嘗不想做這類的新聞。

只是從網路點擊率和收視率的報表看來,

腥羶色之類的獵奇新聞最受眾人歡迎,反倒是討論國際政經局勢的新聞乏人問津,

閱聽大眾明顯呈現心口不一的情況。

就媒體來說需靠廣告才能生存的考量,當然選擇報導那些受歡迎的類型。

 

YM20200809羅霈穎靈堂-陳國華、妻子ivy10001.jpg

 

閱聽者的喜好掌握新聞呈現效果

新聞亂象,我一直認為是雞生蛋、蛋生雞的問題。

因為社會型態的轉變,加上商業考量,進而產生新聞的質變。

想要改變或導正,需要有極大的誘因,而這個驅力,其實主要掌握在閱聽大眾的手上,

因為讀者的喜好,牽動著廣告主的資金運用,不論是平面、電視台、以及網路媒體都是如此。

 

VIN_2028.jpg

 

 

 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in63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