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謝三泰 / 謝三泰提供)
另類社會觀察家
提到謝三泰,偶而會在新聞現場碰面,對我來說三泰哥是一位新聞攝影的前輩,
不管是描繪勞動階級的「勞動尊顏」,抑或是身心障礙者肖像的「我的志願-聽見夢想的聲音」……,
他的作品沉靜卻能顯見庶民階層的人生百態,說是攝影家倒不如把他當成一位社會觀察家。
(西嶼1990 / 謝三泰提供)
帶來貧困的鹹水煙
出生於台灣離島的澎湖,在六十多年前相對於台灣本島來說,這裡兒可是爹不疼娘不愛的地方。
每年10月開始強勁的東北季風南下,將海面上的鹽沫夾雜著沙土吹向陸地,
遠遠看來宛如一道道的鹽霧,在地人稱作『鹹水煙』。
鹹水煙所及,農作物莫不枯死、鐵器也鏽蝕,該地生活徒留貧瘠與蕭瑟,
正值年少熱血的謝三泰看不到未來所以急欲逃離故鄉。
在台灣當過業務、司機各種工作,因緣際會進入傳播圈當起一名攝影記者,
看過社會各種五光十色的光景。然而落葉終是會歸根,
謝三泰自1984-2005期間拍攝澎湖故鄉累積了無以計數的底片,
於今年(2020年)集結成冊刊印「鹹水煙—澎湖印記」。
(馬公1984 / 謝三泰提供)
攝影集共收錄123張照片,尤以「馬公1984」是年代最久遠的一張照片,也選作封面照。
一位在公車站牌旁眺望遠方的少年,海浪竟越過路面從他身後漫過腳踝,誠如謝三泰當年渴望自由的心境。
(西嶼2003 / 謝三泰提供)
廣角呈現生活百態
翻開攝影集的前幾頁,遍生的銀合歡與澎湖特有的節理地質,帶出蕭瑟、的淒涼感受,
也正是1980年代人們對於離島的貧脊印象,
交代出年少謝三泰想要逃離故鄉的原因。
前面三分之一的篇幅,以135mm廣角來交代當年的澎湖居民與生活背景。
(馬公1989 / 謝三泰提供)
凝聚人心的廟會
中間部分,視角改為120mm規格的標準鏡拍攝,照片裡人物的情緒更為明顯,
讓我感受到在地人情的溫暖。生活在相對富裕的台灣,
很難想像一個沒有大量商業活動的地方,廟會對於村民來說年度唯一的大事,
不論老少都虔誠地跪拜祈願希望出入平安、收成大好。
.
( 馬公1991 / 謝三泰提供 )
不同的年紀都有各自的位置
穿著婚紗的新嫁娘到海邊拍結婚照、坐在機車上的少年仔們,
身著西裝、禮帽腳上卻踩著塑膠拖鞋的老翁,
甚或屋舍裡的棺木、比鄰農田的墓地…各個年紀的人都有他們生活的位置,
許多人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離開過故鄉的土地。
七、八個中年人一字排開站在岸邊,心中的苦悶面對無際的海面,成了唯一的出口。
攝影集也是自我的救贖
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提到澎湖二字,腦海通常會浮現跨海大橋、仙人掌冰、璀璨煙火節的刻板印象,
殊不知在過去在澎湖吃穿竟是如此辛苦。
黑白的色調、與寂寥的畫面,對觀者的我來說不僅得以一窺昔日澎湖面貌,
也看見人情的質樸,與惡地生活的無奈。
對於已過耳順之年的謝三泰來說,「鹹水煙—澎湖印記」除了孤寂之外,也是重溫年少記憶的救贖。
謝三泰簡歷
1958年生,澎湖人。
曾任職於自立早報、自立晚報、黑白新聞周刊、新台灣周刊、勁報等媒體,
以鏡頭記錄解嚴前後、520農民運動、國會全面改選、首屆民選總統等事件,見證了台灣民主運動歷程。
近年將鏡頭焦點關注於庶民生活、勞工朋友、弱勢族群、環保等議題。
攝影集去哪買?
●https://myship.7-11.com.tw/general/detail/GM2010202495757
●moom bookshop
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三段251巷8弄16號
https://moom.cat/tw/item/salty-mists-in-memory-of-penghu
●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
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72巷6 號
●藝大書店(台北藝術大學)
台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
留言列表